世界自然遺產·天地大美武隆

開啟新征程力譜新篇章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02日

喀斯特地貌壯美。

天然溶洞夢幻神奇。

天生三橋展現鬼斧神工。

武隆波浪路。

冬日武隆、冰雪世界魅力四射。

今年是中國首批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5周年。6月27日,重慶武隆迎來成功申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15周年。

中國疆域遼闊、景色眾多,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着力推進自然保護地與自然遺產協同保護。截至目前,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去年6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提出,要以具有一流水平的5A級旅遊景區和世界遺產景區為基礎,打造一批世界級旅遊景區。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居於武陵山和大婁山峽谷地帶,集合了天坑、地縫、草原、峽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種自然景觀,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2007年,武隆喀斯特「申遺」成功,成為重慶市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並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範例獎」表彰。

如今,武隆已成為全國少有的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四塊金字招牌的重要旅遊目的地,每年吸引超4000萬人次遊客到武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

武隆區委書記何慶表示,武隆正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旅遊「三次創業」和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着力推動「世界自然遺產·天地大美武隆」品牌標識享譽全球!

文 / 蔣曦 黃鈺桐

圖 / 王俊杰

「世遺」名號響亮海內外

喀斯特常被形容為「水與岩的傳奇」——當水與岩歷經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後,天坑、石橋、峽谷、瀑布、伏流、洞穴、鍾乳石等多種多樣的喀斯特形態景觀便應運而生。武隆喀斯特景觀豐富奇特,有沉積景觀豐富、精美絕倫的芙蓉洞,世界最大的天生橋群,沖蝕型天坑群,以及烏江、芙蓉江、羊水河等喀斯特峽谷系統,以其超乎尋常的自然現象和顯著的美學特徵,成為了展示喀斯特地貌和自然景觀的範例。2007年,武隆喀斯特「申遺」成功,成為重慶市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申遺」成功15年來,武隆加強自然遺產地的過程管理,有效確保了武隆喀斯特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為武隆成功開啟旅遊「二次創業」,實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孕育了巨大發展先機。憑藉良好世遺保護工作成效,武隆還於2015年獲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範例獎」表彰。

今年,武隆迎來成功「申遺」15周年。為進一步放大世界自然遺產品牌價值,6月27日至28日,武隆舉辦武隆喀斯特「申遺」成功15周年系列活動,包括開展武隆喀斯特「申遺」成功15周年慶祝大會、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年會、「申遺」成功15周年成就展、全國旅行商活動、招商引資及簽約活動等,積極助力武隆旅遊「三次創業」。

進一步突出這一品牌形象,提升武隆旅遊吸引力,武隆將從挖掘價值、開發產品、推廣品牌和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着力,繼續打好「世遺」牌。武隆將深入挖掘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價值,並深度開發武隆喀斯特旅遊產品,挖掘文化傳統、歷史故事、獨特工藝,開發文博藝術、地質科考、互動體驗等,加快啟動後坪天坑、芙蓉湖等新興景區的開發,提檔升級天生三橋、芙蓉洞、龍水峽地縫等景區,將喀斯特旅遊區創建為世界級旅遊景區,將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為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形成旅遊產品集群。同時,武隆將強力推廣武隆喀斯特品牌,積極搭建旅遊國際化宣傳矩陣。提升武隆喀斯特旅遊服務水平,加速推進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培育和打造一批具備國際化標準的餐飲品牌和住宿產品。

力塑世界級旅遊IP富民強區

今年既是武隆成功「申遺」15周年,也是武隆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遊「三次創業」的起步之年。回顧武隆旅遊發展,「兩次創業」至關重要:第一次創業,武隆打造芙蓉洞實現旅遊業從無到有;第二次創業,推動文旅融合讓旅遊更上一層樓。「武隆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極大提升了武隆的旅遊知名度,去年底,武隆接待遊客超過4000萬人,實現20多倍增長。

伴隨旅遊消費的分層化、個性化和旅遊發展模式的專業化、精準化,旅遊業發生了全方位、綜合性的深刻變化,這給武隆旅遊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也讓武隆旅遊發展面臨全新挑戰。去年武隆仙女山機場通航,大大拉近了武隆和全國,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大城市的距離。

同時,伴隨渝湘高鐵的開通、武隆南站的建設,3年後重慶主城至武隆僅需半小時。推動武隆旅遊實現持續性增長,武隆提出強力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旅遊「三次創業」,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強調要緊扣「生態優先、旅遊引領、三產融合、強區富民」發展戰略,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做深產業鏈、提升貢獻度」主線。

對比前兩次創業,武隆旅遊「三次創業」聚焦找「魂」、標誌引領,強調要深入挖掘利用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所具有的科學研究和美學研究價值。武隆有神奇山水、夢幻田園,神奇山水是自然的一面,夢幻田園就是人文的一面。武隆要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業態融合,以喀斯特自然環境下養成的獨特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動人神話故事傳說、培育的知名歷史人物等,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構建起以喀斯特為「魂」的旅遊IP,引領武隆旅遊風行天下。

同時,聚力項目、夯實根基。在「三次創業」過程中,武隆強調項目為王,堅持圍繞產業鏈研發項目、招引項目、落地項目,為「三次創業」聚勢賦能。突出對外開放、內外互促。圍繞國際標準、國際品牌、國際產品等深化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旅遊產業鏈分工和市場分工,促進旅遊業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化升級,並積極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武隆故事,讓更多的境外遊客走進武隆,讓中華文明能夠走向世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從規模性的增長向質量效益提升方向轉變。武隆將用3-5年的時間,將武隆遊客量穩定在5000萬人次左右,着力提升質量和效益。

強區富民是武隆「三次創業」的最終目標。在滿足八方遊客到武隆旅遊、體驗美好生活的同時,武隆將進一步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向世界提供旅遊業帶動共同富裕的武隆樣本。今年1-5月,武隆累計接待遊客1485萬人次、同比增長11.5%,旅遊綜合收入實現65.3億元、同比增長12.7%。

六大產業吸金超千億聚勢賦能

為了能把遊客留下來,推動武隆旅遊的高質量發展,武隆區將不斷衍生旅遊產業鏈,打出一套靚麗的「組合拳」。武隆將聚焦「做深產業鏈、提升貢獻度」為主線,以研學、運動、藝術、康養、婚戀、服務六條產業鏈為主抓手,做深做細「全域游」,不斷將「打卡地」變成「刷卡地」,全力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在研學產業鏈上,將利用好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資源,突出地質、生物、文化、科技等研學主題,加快建設喀斯特博物館,精心打造一批研學旅行產品;在運動產業鏈上,將拓展山地運動、馬術運動、極限運動、水上運動等旅遊業態,打造國際知名山地戶外運動勝地;在藝術產業鏈上,將引進一批高水準的歌舞劇、情景劇、童話劇等演藝項目,打造藝術品交易、藝術培訓、藝術設計等相關產業。

在康養產業鏈上,將用好氣候、生態、溫泉、中醫葯等資源,打造國際化品質的食養、動養、醫養等康養產品,構建「康樂養生」產業體系;在婚戀產業鏈上,將發展婚戀文化展示、婚禮策劃服務、婚嫁風俗體驗、婚慶蜜月度假等業態,打造頂級婚紗拍攝地、高端婚禮舉辦地、時尚婚戀打卡地;在服務產業鏈上,將開發「文盛武隆」系列特色文創產品,做靚「旅居武隆」「尋味武隆」等消費品牌,拓展高端消費市場,努力打造成為全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遊走到今天,早已不是單一產業的單打獨鬥,更應該是催化劑、黏合劑。武隆的六大產業鏈條既能夠單獨成鏈,又能夠協同發展,將充分發揮旅遊產業先行優勢、聚合全局產業,把武隆潛在的旅遊資源轉化為旅遊產品,推動旅遊產業實現由數量型向數量質量並重型轉變、推動由打卡向刷卡提升旅遊人均消費、由單一的旅遊支撐向+旅遊的多元產業支撐「三個轉變」。

為此,武隆推動項目和產業鏈深度綁定,制定《武隆旅遊國際化發展規劃》、策劃儲備了165個總投資1406億元的文旅項目。今年6月,武隆開工建設仙女山「碳中和」景區及配套項目。該項目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施,涵蓋了交通、文化、生態和體驗性項目等多元旅遊業態。項目的實施將暢通武隆城區至仙女山國際旅遊度假區旅遊大通道,實現遊客快速到達、有效集散;以旅遊軌道為打造的「仙女山旅遊軌道景觀帶」,將帶動旅遊相關產業聚集,促進旅遊、交通、經貿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聯動效應。項目建成5年後,預計將增值達100億元。

此外,武隆還將全力加快重慶市旅遊裝備及消費品產業基地打造,策劃了31個項目,投資達105億元,包括智慧旅遊方面的產品,也包括以碗碗羊肉、羊角豆乾為重點的旅遊休閒食品等產業。目前,已落地旅遊裝備關聯企業8家、已簽約項目2個、擬簽約項目3個。今年5月,武隆已獲批重慶市旅遊裝備產業園(建設基地),力爭到2026年,武隆區旅遊裝備產業實現年產值50億元。

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武隆充分展現當地自然環境獨特優勢,放大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品牌效應,努力探索一條具有武隆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武隆加強六大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以高質量的項目為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遊「三次創業」聚勢賦能!

打好「世遺牌」,走好發展路。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世界自然遺產·天地大美武隆,已然開啟新征程、着力譜寫新篇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