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旅遊式交流 棄西方式管理

版次:A05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03日

高志森(右四)歸納多年舞台製作及演出經驗,認為文化藝術創作要夠「貼地」才能感染大眾。

自國家「十四五」規劃出台後,如何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文藝界最關心的議題。香港該如何配合國策,趙東曉指出應先解決部分問題:「一是作為具有號召力的國際都會,香港的藝術發展與全球化城市地位的標杆不夠匹配;同時,回歸前香港側重發展西方藝術,對於中國傳統和當代藝術的呈現並不足夠。」他引述本地學者鄭培凱的觀點,指過往的香港以貿易、金融作為發展方針,對中國及本土藝術缺乏重視,文化發展亦優先考慮經濟利益。第二點是政府在營運香港文藝產業上套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未能切合香港實際需求,無法凸顯中西交融的獨特文化。趙東曉補充,要達到藝術上的中西互鑒,除了政府要改善文藝政策,香港的藝術機構、藝術個體、藝術貿易經營者也要提升自身對文化藝術的追求,還有對於建設香港成為中外藝術交流中心的自覺,利用香港特殊的國際地位推行中西文明互鑒。他一再強調教育為重要一環,指出未來文化藝術的發展競爭主要是文化藝術人才的競爭,香港培養的人才將不僅僅滿足於本地,並希望日後能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輸出,並且達到人才交流的目的。 高志森亦抒發了個人見解:「曾經看過許多交流會議,集齊專家開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但結果還是停留在討論層面上,研討會得出的結果,要有實際行動配合才能轉化為成果。」他以香港藝術家到內地交流為例,香港政府會負責將節目帶進內地,承擔旅費、宣傳費用,當節目在內地表演完畢,再安排獻花、大合照等,之後活動便結束。高志森坦言:「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不能單靠這種『到此一遊』的旅行式研討會或交流活動就能到位。文化藝術交流應該體現在作品上,要將資源投放在製作上,作品可在內地穿州過省上演,從中不斷摸索,再加雕琢,然後向世界各地推廣。」他表示作品要生活化,才能打動觀眾、感染觀眾,太過曲高和寡、脫離群眾便沒有意思,只有觀眾真正被作品感染,才能凸顯文化藝術的力量,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容浩然稱,隨着國家不斷強大,國民持續富強,內地藝術收藏家的購買力越來越高。香港背靠祖國,相信在國家支持下,可以先發展成為世界藝術交易中心,並進一步建設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閻惠昌則指出,香港的優勢在於文化藝術發展極度自由,但發展的平台較細,令藝術成果沒辦法快速、有效地向外推廣。他希望藉着國家藝術基金落地香港,能夠全面擴闊香港的藝術交流平台,讓本地藝術作品能在內地發光,繼而在國際上發亮,向世界展現國家藝術與文化的實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