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藥用價值

版次:A06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09日

作者簡介:吳文豹,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自己的理論學說。

吳文豹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首詠竹的詩,曰「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古人拜竹為清高脫俗之象徵,是一種精神高雅之追求,古代許多畫家常以畫作來表現這種情操。蘇東坡出名愛竹,他把生活之餐中肉與竹相比,認為竹的地位比食肉更重要,「無肉令人瘦」只是使人瘦。蘇東坡強調竹對人精神上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他對竹的鍾愛,寧可不食肉,也不可一日居無竹。寫出古代文人雅士對竹的高雅情趣。

竹在許多文人中甚受歡迎,欣賞之處,莫過於其清香高傲之氣。而且竹四季長青,無限生機、品種繁多,具有觀賞價值,諸如鳳尾竹、紫竹、斑竹、金竹、青竹、小方竹等。竹也是一種菜餚,嫩苗竹筍,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又有鮮美口感。江南地區有一美味佳餚,名為「醃篤鮮」,用鮮鹹兩種肉與鮮竹筍相「篤」(慢火久煮),肉鮮味無比,竹香撲鼻,深受美食家的青睞。

竹子入藥亦是有典可查,竹筍有利水、益氣、養胃、祛痰的功效,對消化不良、肺熱咳嗽、熱病煩渴、小便黃赤均有治療作用,同時還可防治麻疹。現代研究認為,它含有高蛋白質和纖維素,對肥胖症、心血管病患者是一種有益食品。

竹葉:以鮮品入藥最佳。既可單味泡水作茶,又可複方應用。中醫認為,竹葉,味甘、淡、性寒,入心、肺、胃經,有清熱除煩、利尿清心之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暑熱傷津引起的口乾煩渴,心經實火、尿赤口瘡、小便灼熱、淋瀝澀痛等症。《傷寒雜病論》中的竹葉石膏湯,可治療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外台秘要》中的竹葉湯治療煩熱口渴;《太平聖惠方》中的竹葉粥,用於治療小兒內臟風熱、精神不寧。古今方中,用竹葉居多,《藥品正義》讚竹葉:「清氣分之熱,非竹葉不能」。

竹衣:是竹竿的內衣膜,可治療喉啞勞嗽。《景岳全書》中有竹衣麥門冬湯方一首,以竹衣配麥冬、竹瀝、竹葉、茯苓、桔紅、杏仁、桔梗、甘草等,對癆瘵、痰吼、聲啞有顯效。

竹瀝:淡竹莖用火烤灼後流出的液汁,《本草衍義》中說它是「痰家之聖劑」,《本草選》中說它是「陰虛有大熱者仙品」,《本草逢源》說竹瀝能「善透經絡,治筋脈拘攣」,成為治療中風痰迷、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和破傷風的要藥。古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全幼心鑑》、《廣利方》、《古今錄驗方》等,都有具體運用竹瀝的方劑。

竹茹:是竹子莖桿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入藥尚有淡竹茹、青竹茹、竹皮、麻巴、竹二青等之稱。竹茹具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嘔之功用。古今醫家運用的心得頗多,有不少經方、名方、驗方,如《金匱要略》中的桔皮竹茹湯,竹皮大丸,《類證活人書》中的青竹茹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淡竹茹湯,《聖濟總錄》的竹茹湯,《三因方》中的溫膽湯,《濟生方》的竹茹膏,都分別記有治療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驚癇的功效。

竹實、竹心、竹黃、竹精也有藥用價值,竹實有益氣作用,陶弘景說其「狀如小麥,甚可為飯」。竹心清心除煩、消暑止渴。竹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所有熱病神昏譫語,卒中痰迷中風不語,小兒驚風抽搐者可用之。

另外,在竹中築巢的竹蜂、食害竹的竹蠹蟲,也是治病的藥物。竹蜂有清熱、化痰、定驚之效,可治療小兒驚風、口瘡咽痛。竹蠹蟲可治小兒頭瘡。就連竹子被蛀後的蛀屑,也可治聤耳、出膿、水燙火傷,對濕毒膿瘡皮膚病都有效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