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努力培養學生「向心力」

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15日

蔡若蓮表示,自己上任後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努力培養學生們的「向心力」。 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黃雪峰、何加祺報道:「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對香港青年的關心和厚愛尤其引人關注。新任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商報訪問時表示,自己上任後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努力培養學生們的「向心力」,即有方向、有熱心、有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她透露,為加深學生對「一國兩制」的認識,特區政府已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入相關課題。

年輕人要有方向有熱心有能力

蔡若蓮表示,自己開展新篇章的首要工作是「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這亦是她一直以來的努力目標。因應社會各界對年輕一代的關心與關愛,她希望能與教育界一起努力,共同建構香港的教育,讓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創業上裝備得更好,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她指出,未來要裝備年輕人如何去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把握好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包括提升對國家、國情的認識,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等。同時,亦要裝備好自己的能力,包括STEM、STEAM、職專教育發展等各方面。

蔡若蓮續說,教師團隊很重要,希望社會有尊師重道的文化,讓老師們發揮其專業操守、專業能力,從而令家長放心,令社會對教育有信任,才能做到不負各方所託。她認為,年輕人要認識「一國兩制」這個長遠制度,未來要投身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老師本人對國家觀念、香港制度的尊重就很重要,否則難以教導學生。

蔡若蓮認為,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培養「向心力」。她進一步闡釋說:向,除了愛國愛家外,年輕人亦要有志向、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與遠大夢想;心,即是要對生命有熱情、熱心、有愛己愛人之心,亦希望他們有好奇心;力,即有能力做成事。

香港教育有不斷改善的空間

香港近年學生人口持續下降,蔡若蓮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老師流失情況亦明顯,「是一個挑戰」。她點出,學生人口下降有多個原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最大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新來港家庭數目也明顯減少。同時,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移民門檻降低,部分家庭選擇了移民。

蔡若蓮坦言,香港正面對人口下降的結構性問題,面對這一不可逃避的現實,當局正研究通過校舍重置計劃,將學額過剩地區的學校搬遷至新發展區,回應當區發展的需求。她期望這項措施可優化香港教育質素,同時解決學童人口下降所帶來的現實問題。她又提到,當局正興建兩間特殊學校,可加快特殊學校的宿舍及學額的供應,優化特殊教育的環境。

蔡若蓮相信香港教育有不斷改善的空間,永遠可以做得更好,惟家長配合也很重要。她呼籲家長不要有比較的心態,希望幼稚園可以做到「從遊戲中學習」,小學則有一個健康的校園生活。

加深師生對「一國兩制」認識

蔡若蓮表示,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是對香港25年來「一國兩制」實踐的總結,「四個必須」與「四點希望」都說得很清晰,不只是對香港人說,更是對全世界說,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她介紹,本學年推出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已經設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課題。因此,學生學習習主席講話內容就很正常,希望校長和老師們能認識和了解這篇重要講話,對香港的教育、對學生的生涯規劃都有幫助。

至於國民教育方面,教育局正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來推行。蔡若蓮稱,這不單是知識層面,亦是建立態度及價值觀,必須全方位推行,結合不同學科、周會、考察交流等,因此現時沒有迫切獨立成科的需要。在國家安全教育方面,教育局也制訂了課程框架,結合15個學習領域/科目,目標是為學生建立一個整全的國家安全觀念,學校同時亦成立專責小組,目前進展良好。

為學生撬鬆「一試定終身」壓力

此外,中學文憑試將於本月20日放榜。蔡若蓮稱,當局一直嘗試「撬鬆」一試定終身,讓同學們把握機會,做好生涯規劃。她指,今年約有5萬名考生,但有2.3萬個大學學位、2.4萬個專上教育學位,再加上職業訓練局的學額,合共有6萬多個學額供應,所以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她希望同學們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多元發展,實現夢想。

談及副局長人選方面,她希望團隊可以熟悉教育,並有一定的政府工作經驗,若心儀人選有這樣的專業和經驗會更好,現時正努力尋找。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