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係港青大舞台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15日

隨國家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開展,近年選擇到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越來越多,不少本港大專院校亦相繼到內地開設分校。在今次訪問中,蔡若蓮多次強調,大灣區將是香港年輕人的大舞台。她鼓勵年輕一代不要只眼於香港,應多參與內地考察活動或到內地實習,親身體會大灣區的發展前景。為了讓年輕人行走大灣區時更方便,當局正加強內地與香港的學歷及資歷互認,達致「一試多證」。

港人赴內地升學渠道多元化

現時有數以萬計港人在內地就業及定居,為解決其子女的讀書問題,已有不少辦學團體在大灣區建立港人子女學校。高等院校方面,則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蔡若蓮表示,這些辦學團體除了要遵守內地法律外,必須得到內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例如尋覓興建學校的土地等,她很感謝內地有關部門提供的支援。

目前,香港學生到內地升讀大學的途徑有三個:國家教育部推出的「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港澳台聯招考試」;六大院校獨立招生渠道,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深圳大學、暨南大學及華僑大學。

蔡若蓮認為,「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十分重要,該計劃有助拓闊年輕人的視野,認識國家與世界的發展趨勢,了解各行業日後需要哪些人才,然後向目標進發。她指,本港大學的科研能力較強,但由於過往較少涉及航空科技、人工智能(AI)等內容的課程,若年輕人到內地升學,就會了解到相關行業的發展潛力。

冀盡快啟動內地考察計劃

本學年起,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中四級推行,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親身體驗國情,教育局早前已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提供21條內地考察路線,行程由2至5天不等,提供約5萬個名額,涉及1.4億元。局方要求提交專題研習報告,學校可按路線及參訪內容訂定專題研習報告的框架和要求,可採取多元化方式,例如課堂/早會匯報、學生學習概覽、學校成績表等,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蔡若蓮表示,為確保考察路線的高質素,需與內地多個省市的對接單位聯繫及安排細節,內容涵蓋歷史文化、環保、經濟等不同課題,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省的幾大城市。她感謝內地對接單位的支持,並期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後,盡快啟動有關計劃。

多方支援內地生來港學習應試

至於跨境學生來港學習方面,蔡若蓮指,特區政府一直有與內地部門商討,過去亦曾在疫情穩定時,安排兩個年級的跨境學生經兩個口岸來港上課,若將來情況許可,當局會繼續提供支援。

此外,考評局早前宣布放寬考試規則,2024年起容許內地合資格學校參加及舉辦中學文憑試(DSE)。

另一方面,教育局現時正研究在天水圍增設一所提供內地課程的學校,專收內地人才的子女,亦即日後的非本地高中課程或將有內地高考的選項,冀望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