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美貿易倡議」的謀略與玄機

版次:A02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15日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台行政部門官員鄧振中於日前和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視頻會議後,蔡當局立即動員四人召開記者會,宣布雙方達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重大成果,自稱是30年來歷史性突破,更解讀這是達成雙邊貿易協議(BTA)的「積木」,甚至還出現一些吹捧的評論如:有助台灣加入CPTPP和IPEF(印太經濟架構)等等。然而,台灣工商業的回應則是「牛肉在哪裏?」他們想要BTA或FTA,但蔡當局端出來的總是永遠堆不完的積木。尤其看到有些評論連「什麼是倡議」都搞不清楚就歡喜莫名,能不為台灣的未來感到憂心嗎?

美國給了台灣「安慰獎」

其實,在經貿領域,台灣常過度迎合美國的政策,只求「大內宣」效果,實質進展卻淪為次要目標。由於美國顧忌大陸壓力及為了爭取東南亞國家參與,台灣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之外,對台灣而言堪稱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重大挫敗,美台日前宣布的「21世紀貿易倡議」基本上是彌補台灣未能納入IPEF的「安慰獎」。對美國而言,沒有市場開放的經貿協定,不需國會審議通過,可以爭取時效;而且「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11項議題,將採取先談好先簽署,逐步生效「堆積木」的方式,可以提早實現經貿利益。

為何稱為「倡議」?即是首先提出建議、發起做某件事,旨在跳脫傳統的貿易協定,使美方在新的框架下有更多的施展空間。「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堪稱「類IPEF」,在「倡議」的11項議題中,有許多是和IPEF重疊的,包括氣候變遷、供應鏈、勞工權益、反貪腐等。相較於IPEF,「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仍有相當多實質的貿易談判空間,同時也看到美國這一波來勢洶洶,蔡當局在欣喜之餘,實應嚴陣以待。尤其,雙邊談判向來都是不對等談判,強者如美國對弱者皆是予取予求;但在多邊架構下,則是眾怒難犯,強者常無法為所欲為。多年來在台美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框架下,台方在雙邊經貿談判中吃盡了美國霸凌的苦頭,蔡當局經貿官員竟還能喜不自勝?

協議以美國利益為優先

值得注意的是,究竟「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對台灣是好還是不好?其實,所有的貿易談判都是互相讓利、有拿也有給。但是和美國談判,對方常常挾龐大市場的優勢,但這不表示台灣就得處處忍讓。尤其,「台美倡議」11項議題,一看便知那是美方提出的清單,完全基於美方利益,除了大多環繞在美國關切的項目,其他如反貪污、推動以勞動為中心貿易及協助中小企業貿易,則是具有美國特色的議題。

儘管美國在這11項議題中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美國利益」優先:農業、供應鏈、貿易便捷、勞工權益、環境和氣候變遷等都是美國的諸多要求。台灣除了守住底線之外,更要有策略性的反守為攻,在美國弱點上進行突擊,例如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勞動力短缺、芯片荒等方面,相信應該可以有更進一步對台灣有利的談判進展。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最近表示,「台美倡議」的談判進展,可能會超過IPEF。若真是如此,則與IPEF重疊性高的「台美倡議」,美方期盼能產生先行的示範效果。然而,台灣也應注意「台美倡議」一些「制中」成分高的議題,應先評估對台灣的利弊得失,避免成為美中對抗的籌碼與棋子。

總之,「台美倡議」的11項議題,標榜達成「高標準承諾」及有意義的經濟成果,都是以美國關切的事項為出發點,目標在保護美國勞工及商業利益,但卻缺乏關稅減讓、市場准入等條款,就是刻意與BTA保持距離。台灣當務之急應是與美談判簽訂BTA。意外殺出的「台美倡議」打亂了台灣的布局與節奏,與自1994年即已設立的TIFA平台也可能扞格不入,疊床架屋只是創造出更多的幻想空間。有人以為「台美倡議」是台灣沒被納入IPEF後,美國賞賜的一顆糖,其實美國起初即沒打算讓台灣入IPEF,其所要的議題又難以被IPEF所有成員接受,因此美國先挑一個聽話的台灣要其照單全收,然後再以之作為範例,要求IPEF成員盡量接受其所提議題,此乃美國慣用的手法,這樣一來,台灣就淪為美方謀略中的棋子與工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