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赴內地升學人數穩步上升

走出舒適圈 圓夢大灣區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18日

陳沅彤去年於廣州中山大學法律學院畢業。

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31屆教育及職業博覽,將於今年7月21至24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其中一個參展商是香島專科學校,該校校長羅永祥介紹內地升學最新情況。 記者 李銘欣攝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銘欣報道:香港大專院校雖然愈開愈多,但受學生歡迎的「神科」如醫學、法律、建築、會計等卻仍要「爭崩頭」。然而決定不在本地升學的港生,亦不愁無出路。其中選擇內地升學者日益增多,已成大趨勢,近年人數更與海外留學相若,甚至出現反超。其中,有本港老牌名校中學畢業生赴大灣區升學後,憑藉內地法律專業知識,更從數百人中脫穎而出奪得「筍工」,留粵發展闖出一片新天地。專家指,值得其他港生借鑒。

求學大灣區 入讀中山大學

本港老牌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畢業的陳沅彤,在2017年中學文憑試(DSE)的成績雖然可以在港升讀大學,但她心儀的「神科」法律系卻奈何高不可攀,又因經濟原因而無法負笈海外,遂決定返回內地升學。從未離開過香港的她,聽從父母建議選擇到大灣區求學,原因是較易適應。她投考了廣東第一名校中山大學,並成功入讀法律學院一圓「法律夢」。

陳沅彤談在內地讀書感受:「我在英文學校學習,說話夾雜了大量英文詞彙,普通話發音很不準。中大同學老師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以普通話溝通,開始時別人也聽不懂我說什麼,經過半年刻苦訓練才學到一口標準普通話,現在連很多廣東人都以為我的母語是普通話。」

疫情令陳沅彤兩年沒回家,但她卻有另一番體會。「過年時,同學邀約我回鄉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未感受到農村濃郁的節日氣氛。」她說,還有一個得益,「以前和父母雖然同住但不會每天說話,現在反而每天視頻增進了感情!」

內地求學有助於灣區求職

陳沅彤去年畢業並通過香港特區政府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成為「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助理研究員,派駐廣州,月薪逾1.9萬港元,當中單位發薪8000港元、特區政府資助1萬港元、廣東省政府補貼1000元人民幣,資助期為18個月。她認為以一個文科畢業生而言,這份工資即使在香港也屬相當高,有不少香港同學羨慕呢。

「我有幾位中學同學都有申請這份工,但都無成功,原來這份工是數百人爭一個位!」她認為,「我能成功應聘是因為這份工須要提前做研究,要熟悉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我的法律背景、在廣州生活了四年和對內地法制的認識都對爭取這份工有相當大幫助。」

陳沅彤知道自己的內地學歷加上香港背景,對在大灣區求職頗具優勢。今年12月,她的工作合約將屆滿,這期間她認識了很多到大灣區創業的港澳青年,見到他們都獲兩地政府很多政策扶持和就業機會,她也打算從這方面發展,未來幾年打算把青春和精力都投放在大灣區。

內地學歷愈來愈獲得認可

即將經歷「人生交叉點」的DSE考生,不論將來選擇在本地、往海外或到內地升學,都會希望能夠掌握更多資訊。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第31屆教育及職業博覽,將於7月21日至24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往海外和內地升學的展區一向最受家長及學生關注。

其中將會參展的香島專科學校一直有提供內地升學諮詢服務,該校校長羅永祥說,近年全港往英國升學的學生人數,每年維持在逾1.6萬人,但每年回內地升學的港生人數卻穩步上升,由10年前的1.1萬升至逾1.6萬人(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追近香港最熱門升學地英國的水平,並有明顯持續上升的趨勢。

羅永祥續說,隨愈來愈多本港專業團體認可內地學歷,不少本港大企業變為內地資金主導,特區政府和本港各大學也承認內地學歷,香港家長和學生近年都發覺回內地升學會更有好處。當中最受歡迎的課程是中醫,每年3000名回內地升讀學士學位的港生中,就有200至300名報讀中醫課程,而西醫、會計、建築、工程等「神科」亦相當吸引港生。

據羅永祥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山大學西醫學院已有約300人考到香港醫生執業資格,暨南大學約有150人;近年香港會計師公會承認了內地12所大學的學歷;建築師學會亦承認內地學歷,港生實習一至兩年並通過執業試便可成為香港建築師;而最大僱主特區政府亦早已承認內地學歷;回港升讀碩士和博士亦無難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