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產權 香港或有角色

版次:A04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18日

民以食為天,糧豐天下安。農產資源是各國戰略重心,也是大國必爭之地。今年以來,糧價不斷攀高。世界各國不是在搶糧,就是受糧荒所苦。食物不同其他商品可延後或放棄購買,食物需要是不能等待的。根據統計,全球已有近5000萬人面臨饑荒風險,46國糧食不安全情形將惡化。信評機構標準普爾最新報告表示,全球糧食供應衝擊不會只有幾個月,而是會持續數年。

新中國成立後強調「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供應緊張的環球形勢,農業在國家戰略上更見重要。202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定下2021年八大任務,首次提到要解決好種子問題,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過去一段時間,國家在種子知識產權上的立法標準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美國早於1939年設立《聯邦種子法》,日本則在1947年制定《種苗法》,成為亞洲最早實行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國家。

種子堪稱農業晶片

近年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美國對中國晶片及高科技產業實施制裁,相關的經濟影響已經可以體驗到。從進口大豆問題更可窺見,在中美關係惡化的形勢下,不論糧食安全以至糧價上,中國都受美國打壓。

種子被稱為農業晶片,不僅涉及基因組學技術、生物技術領域,也關係到知識制裁及知識產權的問題。在這方面,去年3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規劃了香港融合發展的範疇,亦明確給予香港「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新定位。因此,香港也許能夠在農業的知識產權上貢獻國家。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