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經濟困局恐阻全球復蘇

通脹居高不下 衰退警報拉響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23日

美國6月CPI同比上漲9.1%,創近41年峰值。圖為顧客近日在加州一家超市選購食品。新華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布年度評估報告,大幅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將2022年增長預期從3.7%下調至2.9%,2023年增長預期從2.3%下調至1.7%,2024年增長預期則降至0.8%。專家表示,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居高不下的通脹是目前美國面臨的最大難題。美國經濟衰退對於全球經濟的復蘇顯然存在負面效應,對出口導向的國家不利。另有專家認為,本輪美國經濟的衰退與過去不同,仍有部分指標十分健康,目前美聯儲加息應對通脹、美聯儲加息抑制經濟增長的對峙性相當矛盾,如何理性分析這一段重要的敏感期市場還需要多角度論證。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調查:近七成經濟學家看衰美經濟

近幾個月,關於美國經濟衰退的討論越來越多。在6月6日-9日由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發起的針對美國經濟的調查顯示,近70%的經濟學家均認為,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而從一些前瞻性指標來看,美國確實有衰退風險。

首先,被認為是衰退高效前瞻指標的美債收益率倒掛。根據歷史經驗,在過去50年間,每次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之前,十年期和兩年期的美債收益率都會出現「倒掛」,而就在近期,該現象在年內已經兩次出現。並且,兩年期和五年期的美債收益率也出現了「倒掛」,這還是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次。有論者認為,這意味着儘管投資者預期美國短期利率將上升,但他們可能越來越擔心美聯儲將引發美國經濟的「硬着陸」。

其次是消費者信心指數。歷史經驗表明,消費者信心指數與經濟狀況聯繫緊密,而2022年6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進一步跌落至50.2,已經創了1980年以來的新低。過高的通脹已經嚴重壓制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並向企業信心蔓延。

近日,IMF將美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6月底的2.9%下調至2.3%,原因就在於近期數據顯示消費者支出疲軟。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隨着通脹急劇上升和美聯儲提高利率,避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路徑正在變窄,美國經濟在今年,尤其是明年面臨非常嚴重的下行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亞特蘭大聯儲GDPNow預測模型本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美國二季度GDP將萎縮2.1%,較前一日的預測值-1%大幅下修。該預測模型在美國有較好的預測準確率,有較高參考價值。美國一季度GDP的環比增速為-1.6%,如果二季度美國經濟繼續萎縮,那麼美國的經濟衰退恐怕要提前於市場預期了。

通脹失控是衰退主誘因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經濟面臨衰退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僅是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就衍生出了三大問題。其一是貨幣超發導致通脹徹底失控;其二是由於疫情肆虐,很多一線工人請假回家,勞動參與率降低,美國碼頭上的集裝箱都找不到人卸貨,市場貨物減少,這也推高了通脹;其三就是供應鏈的受阻,近兩年集裝箱海運價格漲幅巨大,而美國人的商品大部分都依賴海外,這部分的成本也需要美國人承擔。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美國低估了其通脹的壓力,並且應對舉措失當。過去來說,美國經濟之所以顯得不錯,主要優勢就是在於通脹低,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美國的貨幣政策出現了較大失誤,大量印鈔、發錢,與此同時,美國的生產卻沒有增加,這導致物價飛漲。美聯儲為了抑制通脹,多次加息,不但沒能得到預期效果,反而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和企業的借貸成本。不顧一切地加息,肯定會造成經濟的衰退,就連美聯儲的官員也承認了這一點。過去幾年來,美國居民收入增加得並不多,尤其是對大多數中產及以下的居民來說,通脹的影響巨大,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就此看來,美國經濟受到衝擊已經在所難免。

以往,美國可以通過美元霸權將通脹轉嫁給其他國家,比如讓中國、俄羅斯或者中東國家去購買美國國債,但似乎這一條路目前也不太順暢了。屠新泉認為,從外交來說,美國現在與中國、俄羅斯或者中東國家的關係都不好,龐大的美國國債已無處可去。而像日本這樣的美國盟友,本身債務也很高,再去購買美國國債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總的來說,通脹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困局,也是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

此次衰退「溫和而長期」

自二戰以來,美國經歷過12次經濟衰退,每次衰退都呈現出兩個特點:GDP萎縮和失業率上升。但這次美國的衰退卻有其「獨特」的一面。雖然美國GDP在今年一季度有所下降,二季度大概率也是下降,但美國當前的就業市場幾乎沒有動搖的跡象,整體失業率從去年12月的4%下降至今年5月的3.6%。

因此,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譚雅玲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目前美國經濟迷惑性較強。一方面是第一季度經濟增長-1.6%,但美國官方對此並不置評;另一方面又對未來經濟的衰退極盡渲染。實際上,美國目前的經濟指標中,生產穩定、庫存充足,去庫存的舉動預示着對通脹提前的設計與準備。所以,渲染美國經濟衰退的最終目的或許是為了推動美元的貶值。目前美聯儲加息應對通脹和美聯儲加息抑制經濟增長的對峙性相當矛盾,如何理性分析這一段重要的敏感期市場還需要多角度論證。要知道美國經濟每十年就會有一次所謂的「危機」,但這並不會讓美國經濟一蹶不振。

許多市場觀察家預計,與上一次通脹率達到如此之高的2007年-2009年金融危機和20世紀80年代經濟連續低迷時期相比,即將到來的衰退不會那麼令人痛苦。他們稱,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不像過去那麼嚴重。

正如野村證券美國高級經濟學家羅伯特·登特認為的,「好消息是它的嚴重程度有限」,「壞消息是它會持續很長時間」。美國衰退將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並持續到明年,經濟收縮幅度約為2%。衰退的深度和持續時間很大程度取決於通脹以及美聯儲的舉措,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次衰退不會像上世紀80年代初或2007年-2009年金融危機那樣糟糕。更重要的是,與2007年-2009年經濟衰退之前相比,如今的消費者、銀行和房地產市場都更能抵禦經濟動盪。

有論者認為,如果美國不以進入短期衰退為代價,既要經濟增長又要降低通脹,是很難辦到的。「既要又要」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什麼也得不到,從而導致更大的衰退,堅定不移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中國應續強「內循環」應對衝擊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衰退勢必會對世界經濟的復蘇造成負面影響。據野村證券預計,與美國攜手步入衰退的還有歐元區、英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2022年G3國家(美國、歐元區、日本)的GDP同比增速將下滑至2%,到2023年將進一步萎縮至-0.8%。

屠新泉表示,實際上,美國在控制通脹時所採取的貨幣政策就已經對世界產生影響了,尤其是那些外債比較多的國家,如今已面臨較大困難。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其經濟的衰退首先衝擊的將是全球貿易。在全球貿易本就不景氣的當下,需求的減弱將給嚴重依賴海外需求的國家造成打擊。當然,與之對應的是,主要靠內需驅動的經濟體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經濟衰退對中國也有不利影響,畢竟目前出口仍然是中國GDP的重要支撐。不過,目前中國對美出口按比例來說相比之前要少很多,如果將此影響放到整個GDP來看的話,這一影響應該不會太顯著。總的來說,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力疲軟,美國經濟衰退,歐洲經濟也十分不景氣。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仍應從內發力,讓經濟的「內循環」暢通起來。

與出口相比,更多人擔心的是美聯儲不斷加息,對於中國金融會否產生負面衝擊。對此,譚雅玲表示,中美之間的貨幣政策聯動並不是那麼緊密,因此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對中國的聯動並不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