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24日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陳彥潔報道:7月23日,為期兩天的2022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線上舉行。本次論壇以「全球經濟變局與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為主題,共設四個主題討論,分別為「金融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金融治理」「貿易、產業鏈衝擊下的大灣區資本市場創新發展」「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及宏觀趨勢展望」「大灣區創新戰略與新興產業投資」。
籲推大灣區互聯互通落地
在「金融雙向開放與金融合作、金融治理」論壇環節,野村證券董事總經理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瑞銀董事總經理、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及產業研究院院長沈明高,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分別發言。
沈明高認為,金融開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獨立的人民幣信用,並使之成為國際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建議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落地,加快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進程。
孫明春表示,在新興金融領域及早探索、大膽創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金融治理,引領國際標準、技術框架、監管原則和生態體系的形成,是金融開放進入更高層次的體現。孫明春建議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優勢和先發優勢,在大灣區探索實行「區塊鏈金融試點區」的可能性。
對於中國經濟下半年的展望,業界爭議頗大。陸挺的看法偏向於謹慎。他指出,第一,疫情風險還在,疫情反覆,下半年經濟復蘇之路並不平坦;第二,全球經濟下半年出現大幅下滑,對中國外需造成影響,出口增速有可能在下半年下滑;第三,今年財政收入缺口很大,贊成提高赤字率增加國債地方債的發行。
汪濤則認為,全球經濟的最大挑戰是通脹高企,而中國經濟面臨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較大。汪濤預計三季度中國經濟大概率出現復蘇,環比增長12%以上,同比增長13%以上。汪濤做出該預計的依據在於內地防疫政策更加精準,各項穩增長政策起作用。
大灣區在數字經濟領域優勢明顯
四位知名經濟學家、專家圍繞着以「貿易、產業鏈衝擊下的大灣區資本市場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分論壇線上進行深入探討。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就「人民幣國際化與大灣區資本市場創新」主題發表演講。巴曙松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金融基礎設施和大力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各種金融產品,在這一點上,粵港澳大灣區大有發揮的空間。巴曙松說:「內地市場和海外市場存在長期市場運行機制、金融基礎設施運行的特點、交易結算託管等環節的習慣及法律環境的不同,香港在中間有條件發揮非常重要的包容設計,低成本的制度轉換對接的作用。」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招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稱,「我們觀察到在新一輪互聯網技術的創新過程中,在大灣區,全球化和供應鏈衝擊背景下,目前整個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面對逆風,特別是社會資本和年輕創業者的消失,應該值得我們高度的關注。」
高風諮詢CEO謝祖墀提到,供應鏈方面,大灣區的比較優勢在哪裏?他表示,五六年前,一部分互聯網公司已經從傳統的供應鏈轉型數字化的供應鏈場景,做得又快又好。另外我覺得數字人民幣的發展會是未來新型供應鏈的主要取勝優勢和取勝因素,對香港來說,將會是巨大的優勢。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從數字經濟的角度討論了大灣區的金融創新。程實認為,第一要順勢而為開創數字灣區的數字基礎設施銜接的新局面;第二,要統籌兼顧把握灣區金融科技應用融合的新機遇;第三,要未雨綢繆建立灣區的數字金融風險防控的一些新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