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以國家發展視野規劃北都會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24日
北部都會區將是本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也是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港深口岸經濟帶是香港經濟飛躍的關鍵,期望港府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視野,制訂北部都會區發展措施。她又呼籲,當局重新審視在未來發展核心區域設置厭惡性設施問題。
目前北部都會區範圍內涉及大量保育用地和傳統鄉村,陳月明既是立法會議員,也擔任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坦言打鼓嶺居民非常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北部都會區會成為與中環金融圈遙相呼應的新的經濟核心。
她認為,在現有的溝通渠道和基礎下,港府應該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溝通,尤其是與深圳的合作,「可以參考珠海與澳門特區的合作模式,但不是照抄」。過往港深政府之間有着廣泛的聯繫與合作,惟隨大灣區概念逐步實現,兩地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溝通與合作,以融入國家整體發展大局的視角,去推進地方的建設和發展,以達至1+1大於2的成果。
此外,在北部都會區規劃上,她敦促當局詳細研究改善保育凌駕發展的問題;落實共同富裕的發展原則;研究學習廣州、深圳城鄉發展模式,讓土地持份者可參與發展和享受成果,並加快發展速度,推動土地供應和減少社會矛盾。
棄碎片化發展思維
「當下做規劃,不能只是自己顧自己,一定要互補互利,港府要同深圳政府一齊商討大產業的分配,產生協同效應。香港本身不論如何研究,必須與深圳有好密切溝通,發揮各自所長,將兩地規劃發做到最好,發揮『一國兩制』同特區優勢。」陳月明說。
「北部都會區全新發展策略,切合港深合作時代大趨勢,我一直倡議香港特區政府要拋棄舊有碎片化發展思維,同深圳市共同發展港深口岸經濟帶和交通樞紐經濟區,引導人流、物流、科創產業進駐或孵化。咁樣既有助產業參與國家推動的經濟雙循環格局,又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銜接機制對接,作出實踐性探索。」
陳月明認為,深圳已經成為全中國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孕育出多家世界級一流企業,這些企業都掌握自由研發的先進核心技術,值得香港借鑑。
她說:「遙望深圳好大感觸!我在打鼓嶺日日望住對面,由漆黑一片睇到五光十色夜景。我下一代都在這裏,所以希望香港一定要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一定盡全力捉住大灣區同香港發展機遇,要珍惜機會!」
陳月明強調,假如港深政府能建設好港深口岸經濟帶,優化通關模式,雙邊產業和相關人才可以便捷地通過各個口岸進出,外資可走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內資可通過香港特區走向國際市場,而專業人士則有相關準則在粵港澳大灣區內提供專業服務。
「北部都會區對香港長遠發展有重大意義,通過北部都會區緊扣港深口岸經濟帶,才能促進港深合作發展,進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邁向國際舞台,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深圳綠色社區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社會關注北部都會區的保育政策,本港社會有不少聲音認為,假如港府仍沿用舊有凍結土地方式去保育,會令該區碎片化,保育區和發展區相互被切斷,分布零碎,無法充分釋放該區土地的發展潛力。亦有意見認為,港府需在發展與保育上取得平衡,令深圳河兩邊同樣繁華。香港既然要聯繫大灣區,規劃設計上便應盡量避免設立關卡阻礙地區人員往來。所謂過猶不及,如未有深入科學研究就增加本港濕地公園面積,對本港整體發展未必是最好的方向。
陳月明指出,保育與發展絕對可以共融,兩者並非對立,香港以往的凍結土地方式保育,無法為土地帶來社區功能。她期望新一屆政府將環保、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生態平衡、永續發展等元素,融入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中,讓該區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新城市。她特別提到,香港應借鑑深圳經驗,如將區域的保育與社會功能並存。
議會與民間齊心協助政府
回望香港特區成立25年,陳月明認為各方面建設都有長足發展,惟仍有進步和提升的空間。她盼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在過去進展較慢的領域,加快發展步伐。她又提出,香港是否需要學習內地的五年規劃綱要,讓整個社會發展有目標有決心。
「大家對新一屆政府好大期望,議會、商界同民間好多人已經做好準備,協助政府一齊發展。希望改組後的政府問責官員可以帶領全體公務員,一齊為香港解決深層次矛盾,趕回之前稍為慢咗嘅步伐。香港要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共同發展,互相合作。灣區內城市嘅地域差異唔會消失,不過思想可以更融合。思維方式同人好重要,假如公務員仍然思想抗拒內地,唔可能成事。」陳月明道。
中央多年來連續推出多項惠港政策措施,幫助香港搭上國家高速前進的發展列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港府發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目標包括構建香港特區的雙重心布局,讓新界北部元朗區和北區組成的北部都會區,成為本港第二個經濟引擎,與維港都會區逐步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發展格局。區內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約佔香港特區面積兩成七。深圳市與北部都會區的邊界線,東至沙頭角西至元朗,長達45公里,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香港與深圳可進一步合作,通過優勢互補,成為大灣區發展雙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