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遇上「河東」

「第七屆著名作家看山西 運城行」採風活動側記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27日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李貴(右七),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王志峰(左八),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小光(左六)等省市領導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右八)為團長的採風團一行在啟動儀式上合影留念。郭佳林攝

採風團在解州關帝廟考察。 郭佳林攝

採風團在李家大院考察。 薛俊攝

採風團在永樂宮考察。 郭佳林攝

採風團在后土祠考察。 薛俊攝

採風團在國家板棗公園考察。 薛俊攝

城隍廟石獅的呆萌可愛吸引作家們紛紛駐足拍照。 薛俊攝

盛夏的運城,雨水頻仍,給熱情似火的城市增添了幾分柔情,彷彿在用最溫馨、最貼心的禮節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7月12日至18日,「第七屆著名作家看山西」採風團一行走進河東大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採風考察活動。

期間,來自全國的10位知名作家深入運城市萬榮縣、河津市、稷山縣、夏縣、芮城縣、永濟市及鹽湖區等7個縣(市、區),深入感受並體驗了當地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及壯美風光,留下了許多難忘的瞬間及動人的故事。

林宇 池羽

沉醉美景 步履且緩而姍

萬榮縣李家大院,是本次採風行程的第一站。

李家大院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整個大院錯落有致、造型奇特,傳統的北方民間四合院中,間或有部分徽式及歐式風格建築,堪稱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尤其是李家以「善」立世的傳統優良家風,給作家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讓作家們留戀不已,不知不覺就放慢了腳步。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葛水平,更是沉醉其中。「李家大院,我是第一次來,沒想到,與山西的其他大院相比,這裏一點也不遜色。一個家族,能夠以誠信立、以善為本,這正是我們民族憂患意識的體現,同時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得以持續傳承的重要法寶。」葛水平感嘆道。

風微來,雨驟起,房檐上垂下道道雨簾,湖面上泛起朵朵漣漪。但作家們依然興致勃勃,依然在細細地品摩着眼前的一切。古樸靜謐的院落裏,滄桑的石雕、精緻的窗欞、別具一格的糧倉及馬頭牆,讓大家久久不願離去。

運城,是關公故里。解州關帝廟,則是中國現存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關帝廟宇,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在這裏,作家們完全被廟宇的恢宏建築和雄偉氣勢所震撼,再一次步履遲緩,姍姍而行。

「這麽美的地方,一定要細細品,慢慢看……」

「去過全國很多地方的關帝廟,沒想到解州關帝廟這麽宏偉,這麽壯觀,規模這麽大……」

「剛才在牆上看到的龍虎畫像,太美了,太漂亮了……」

「抽時間,我一定要再來一次解州關帝廟……」

作家們你一言我一語,幾乎每個人都痴迷其中,意猶未盡。

其實,整個採風活動中,當地的許多著名景區和景點,都令作家們由衷讚嘆,前行的腳步,也一再放慢。其中,在芮城縣永樂宮,《中國武警》雜志主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久辛,就是最後一個從宮裏走出來的。他說:「看完宮裏的壁畫,心情特別激動,這幾乎是夢中呈現的一種場景。」

暢遊龍門 領略壯美風光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在河津市龍門景區,乘船穿越龍門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任林舉忍不住連連讚嘆:「太震撼了!太震撼了!」

龍門,位於晉陝大峽谷南段,是傳說中「禹鑿龍門、魚躍龍門」故事發生地。這裏壁立千仞、水勢浩蕩,最窄處的石門,僅38米寬,景色極為雄美、壯觀。

乘船逆流而上,望着滔滔大河翻滾着浪花一路南去,作家們的興致大為高昂,紛紛吟誦起了有關讚美黃河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作家王久辛坐在船上看着滾滾黃河心潮澎湃,激動不已,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誦:「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

來自重慶的著名書法家、《紅岩》雜志主編劉陽,更是「手舞足蹈」、聲情並茂地唱起了《人說山西好風光》。

整個採風期間,劉陽不止一次告訴大家,儘管她是重慶人,卻特別喜歡《人說山西好風光》這首旋律極其優美的歌曲。

的確,這首歌,這幾天,她可沒少唱。

壯美的景色,怎麼能缺少了書法的助興。本次採風團團長、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面對着滾滾而去的黃河,即興揮毫潑墨,書寫了「龍門勝景」四個大字。在他的提議下,眾作家紛紛在作品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閻晶明說,龍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果。黃河沖出龍門後,頓時變得開闊和舒暢起來,並孕育了河東文明。幾千年來,這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湧現出許多文化名人。如何將龍門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及當代成就書寫出來,是當代作家的責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劍,也書寫了一幅作品——「魚躍龍門」。

徐劍感嘆道,龍門到石門這一段,旅遊資源稟賦實在太好了,完全可以和壺口瀑布相媲美。兩岸的風光也很迷人。此外,不遠處的黃河梯子崖崖壁上還有北魏時期留下的古棧道,登高古棧道,黃河一眼收。景區應該更進一步升級,並賦予更多的文化符號和含義,將這裏打造成為全國中、高考學子們嚮往或神往的地方。

任林舉則表示,龍門,不僅僅屬於運城,屬於山西,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龍門。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這其實也是一次躍龍門。

採風期間,作家們亦紛紛為龍門景區的發展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山西省作協副主席楊遙表示,鯉魚躍龍門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景區可以增加「躍龍門」這個項目。比如設置一個地方,人們只要跳過去,就算是躍過龍門了。

永樂宮內 品鑒壁畫之美

芮城縣永樂宮的行程,被安排在7月16日。採風活動剛開始,有作家就問:「啥時候去永樂宮呀?」

永樂宮,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佔地面積24.8萬平方米。宮殿始建於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歷時111年。殿內的壁畫,是世界現存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之一,素有「東方藝術畫廊」之美譽。

作家們赴永樂宮考察當天,天公作美,微風習習,小雨沙沙,氣候異常涼爽宜人。大家細細地觀賞着、品味着,莊嚴肅穆的建築和精妙絕倫的壁畫,漸漸地讓大家忘記了自我。

到永樂宮之前,徐劍就多次聽人說,「那地方非常值得去,令人難忘。」一去,果然非同凡響。

「有一種頂禮膜拜的感覺,很是讓人激動。這裏的壁畫,無論是繪製的筆法、色彩,還是藝術的創造性,與敦煌壁畫相比,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劍說。

一直到採風結束,徐劍還在念念不忘地感慨着:「真的沒想到,在芮城縣這麽小的一個地方,竟然會保存着這麽一個中國美術文化的極品和傑作,甚至可以說是巔峰之作。這裏的壁畫,有漢唐風韻的傳承,也可以說是宋文化達到巔峰之後的一個必然結果。非常讓人嚮往,也非常令人神往。」

同時,徐劍也認為,永樂宮的知名度還需要再提高。「這麽美的東西,怎麼能藏在深閨人未知呢?」

採風趣聞 感受名家風範

運城,是王勃、柳宗元、司馬光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鄉,文化底蘊極為厚重。全市共有各種文化旅遊景點逾160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採風過程中,作家們還去了很多地方,如:萬榮縣后土祠、黃河文化雕塑博覽園,稷山縣國家板棗公園、馬趵泉古村落,夏縣司馬光祠、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運城博物館、河東池鹽博物館,芮城縣永樂宮、廣仁王廟、城隍廟,永濟市普救寺、蒲津渡遺址、鸛雀樓,河東書房、常平關帝家廟,等等。期間,也發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如:在萬榮縣后土祠,作家們站在恢宏高聳的秋風樓上,憑欄遠眺黃河與汾河交匯處,齊聲吟誦漢武帝劉徹所寫的千古絕唱《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在后稷故里——稷山縣國家板棗公園,作家們受到棗農的熱烈歡迎。他們敲起鑼,打起鼓,一個個熱情洋溢、精神煥發。節目完畢後,作家王久辛忍不住拿起鼓槌,向棗農學起了如何敲鼓。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芮城縣城隍廟,有一尊古樸可愛的石獅子,超級呆萌,歪着腦袋,耷拉着眼皮,像極了一個犯錯後接受家長批評的孩子。作家楊遙特別喜歡這尊石獅,拍了許多照片。同時,他還建議,當地完全可以以這尊石獅為原型,創作出許多文創產品,並將其打造成中國第一呆萌石獅。

在永濟市蒲津渡遺址的黃河大鐵牛旁,八一電影製片廠原廠長、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柳建偉感慨地說:「大鐵牛印證了大唐的輝煌,厚重的文化,必然會使運城的發展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在中國四大文化名樓之一的永濟市鸛雀樓,著名書法家劉陽寫下了王之渙那首氣勢磅礴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在夏縣的宇達青銅文化產業園,作家們被這裏的精美青銅文化藝術產品深深吸引,他們驚嘆於包括2022北京冬奧會的青銅禮器《冬奧之尊》及茅盾文學獎獎盃在內的很多青銅製品都出自這個企業。

在鹽湖區河東書房,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是最後一位從書房走出來的作家,他打算好好寫寫河東書房。他說:「河東書房,對我的觸動比較大。最近,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成立了一個全民閱讀辦公室,下一步,將會與運城市有關單位聯繫,爭取為河東書房授一塊全民閱讀示範基地的牌子……」

山西省作協副主席魯順民則對本次運城之行感慨萬千。他說:「每一次去運城,有每一次的體悟,每一次都是懷着探望老朋友的心情前往和離開,門前折柳,陌上花開,惜別的同時,更多的是回味與感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