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何蓓茵:培訓是值得的「投資」
版次:A01来源:香港商报 2022年07月29日
楊何蓓茵期待將公務員交流計劃擴展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讓更多公務員能親身去認識和體驗國家和灣區。 記者 崔俊良攝
因應近年香港社會變遷,市民對公務員的期望與日俱增。第六屆特區政府登場不久,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於日前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就外界關注的問題作了回應。楊何蓓茵強調,公務員辦事的最大原則,就是為香港和市民的利益去做事,希望公務員珍視原則,做到公平、公正。她視公務員培訓為重中之重,強調公務員對國家、對特區政府的忠誠度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公務員專業能力再高,若沒有忠誠度,甚至對『一國兩制』理解不透徹,對做好服務、提升管治能力方面亦都會有影響」。
香港商報記者 黃雪峰 林駿強
楊何蓓茵形容,近年香港發生的事情只是表徵,反映有人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對國家安全的敏感度都不足。因此,本港公務員更須加強有關知識,做好培訓工作。她強調,公務員的工作「不只是上班」,而是要有信念、有願景才能做好,「團隊要有歸屬感」。
公務員不參加培訓影響晉升
楊何蓓茵承認,過往對於公務員培訓的注意力不夠,惟隨社會變化,各界對公務員的期望亦起了變化。「如果公務員不更新自己,很容易墮進舊有模式,不懂得回應時代的需要。(公務員)培訓不僅是技巧上的,更要開闊新的知識、新的眼界。」她以投資作為比喻,「以前(公務員)做好頭工作才去參與培訓,但頭工作永遠是做不完的。(公務員)應視培訓為一項投資,在做頭工作之餘,也要撥時間去做這項投資。」
楊何蓓茵續說,局方在加強國家安全意識方面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並提高了加入政府的要求,包括去年將基本法測試設為基本要求,並將香港國安法的內容納入考核,新入職的公務員需要兩者都合格。而以往加入的公務員,亦都要參加香港國安法方面的考核測試。
她介紹,基礎培訓由公務員學院主理。7月後新入職的公務員,要進行一系列基礎培訓,一是關於政府職能、架構、公務員信念,涉及核心價值;二是關於國情,了解國家概況、體制;三是關於「一國兩制」概念,要了解基本方針、憲制秩序、國家安全概念等內容。培訓亦包括探訪中央駐港機構,藉此讓公務員對這些駐港機構有基本認識。
楊何蓓茵說,每年約有一萬名公務員入職,局方7月起就要求新入職公務員必須接受基礎培訓課程,才能度過3年試用期,局方要求絕大部分同事入職第一年必須上課。試用期後,公務員還要參與進階課程,內容依然圍繞「一國兩制」、國情等,惟層次更深。如果公務員過了試用期後,3年內不上課的話,對日後晉升將有影響。
內地9高校參與香港公務員培訓
局方重視公務員在國情、國家事務方面的培訓,隨公務員晉升到不同階段,亦會有相應課程。楊何蓓茵介紹,除了香港外,內地有9間高校亦有參與了公務員培訓工作,包括國家行政學院、外交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公務員須到內地上課。只是疫情之下,網上培訓才有所增加。她亦指有些親身體驗是取代不了的,「期望可盡快恢復通關」。
對於首長級公務員,國家行政學院設有相關課程。楊何蓓茵透露,疫情發生前,約75%的首長級公務員就已上課,希望之後能達到百分百參與率。她說,自己屬於D3、D6級別時亦曾參與課程,當時還擔任團長;而她在出任常秘級時,也去了兩次。她說,「每次都有新體會,例如關於基本法的講解,都有不同層次、不同深度。」除了上課外,培訓內容還包括到其他省市參觀,自己過往曾去過唐山、重慶、杭州,「真是開了眼界」。她讚嘆內地幅員廣闊,不同地方政府面對不同挑戰,有創新方法去解決問題,「我們香港需要快馬加鞭!」
讓更多人親身認識國家和大灣區
今年,局方新猷是與北京大學共同設計公共行政碩士課程,讓具潛質的公務員就讀,為期兩年,當中一年是脫產,即要到北大上課。課程涵蓋面很廣,包括公共行政、領導才能、國家事務、國際關係等。此外,課程要求學生去國家不同地方實地考察,進行社會實踐,是很精彩、密集的課程。楊何蓓茵說,每年將有15位公務員參與,全部須經嚴格考核。首批參與公務員會在8月出發進行檢疫,開課日期則在9月份。
楊何蓓茵希望日後能做多一些與內地公務員的交流。她說,公務員交流計劃已進行多年,自己任職運輸署時曾接待過內地公務員。她期待疫情過後,可將計劃擴展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讓更多公務員能親身去認識和體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策略,公務員認識大灣區有急切的需要!」她說。
楊何蓓茵又指,世界局勢變化很快,國家地位舉足輕重。她說,近年深受本港公務員歡迎的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每月安排外交部官員主講的課堂,包括中美關係、中歐關係、南海、外交禮儀等課題,她認為每次講座都很有用處。另外,兩年前開始,外交部亦會安排香港青年公務員,以中國代表身份派往國際組織任職,讓他們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