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程人文共鑒 創新引領創意賦能
版次:A09来源:香港商报 2023年08月04日
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之棠樾牌坊群。
「徽文化·大地藝術季」活動現場之非遺展演:嬉魚燈。 潘成攝
新安江山水畫廊
許村沉浸式劇院上演的《許村有喜》。
陽產土樓
7月19日,歙縣縣委書記汪凱(前左五)、歙縣縣委宣傳部部長蔡廣琴(前左三)與出席紀念黃賓虹誕辰158周年傳承展活動的領導嘉賓合影留念。施亞磊攝
黃賓虹紀念館的大師像
一府一縣的千年相守,記錄了千百年來傳承已久的文化印記;一城一江的山水對望,訴說着徽州大地的歲月滄桑和絕代風華;一墨一硯的交相輝映,與曠世名作相伴相生……
歙者,山水翕聚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徽文化之鄉,黃山市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禮儀之邦、文物之海、徽商故里等美譽。近年來,歙縣積極融入黃山市「山水村夜」文旅產業新坐標系,圍繞「高氣質現代化文化旅遊名城」總體定位,勠力打造「古徽州國際文化體驗旅遊勝地、新安山水休閒度假勝地」,以徽文化為內核,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誠如歙縣縣委書記汪凱所言,歙縣將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和能級,增強發展動力、創新能力和競爭活力,引領歙縣文旅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讓歙縣這座沒有屋頂的徽文化大地藝術館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胡曉燕 顧雪菲 黟子漢
用資源稟賦激發城市活力
立於山間江畔,命脈與山水交融,縱覽天青垂水,極目綠野連空,生態是歙縣最鮮明、最靚麗的底色。
歙縣山水清麗,環境絕佳,是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天然氧吧和百佳深呼吸小城。
一城山水滿城詩,半城湖光半城林。歙縣以生態補償為抓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全力推進各項生態環保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其中,探索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實施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30餘個,完成投資46億元。如今,新安江水環境質量、流域空氣質量等生態指標均穩居全國前列。
一溪水墨一城花。歙縣以「綉花」功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圍繞「雲巔、山場、江畔、田園、村落」五大場景,實施美麗鄉村「五微」行動。創意推出了「茶香竹鋪」「江畔九砂」「如意姬川」等一批既有「顏值」又有「產業」的村莊。依託九姓捕魚、九砂曬秋等民俗演藝場景,沿江6000多名村民向文旅行業發展。
此外,歙縣多舉措推動全域自駕旅遊和休閒康養度假產業發展,推出生態、文化、攝影、徒步等多元素融合的自駕遊線路產品,皖浙1號旅遊風景道、大野自駕遊風景道、徽州天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景觀質量提升得到推進。近五年,歙縣累計接待遊客465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7億元,生態「含金量」進一步釋放。
徽州古城是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府縣同城近千年,擁有非常豐富的研學資源,徽州古城精品研學課程入選2022年度「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產品」名單榜首。
讓歷史記憶融入現代生活
行走在徽州古城裏,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感知歲月的沉澱更迭,青磚黛瓦、飛檐花窗,一眼千年,風華猶在。近年來,歙縣高度重視徽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探索在城市肌理中逐漸還原徽文化特質。
歙縣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67個,遙居全國縣級第一。實施《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圍繞保護利用,相繼出台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同時有效實施了徽州古城和古鎮、古街、古村落綜合整治,推進黃賓虹故居等1000多處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徽州古建在保護傳承中煥發了新的光彩。
既有小詩意,又有煙火氣。為進一步加強文化挖掘和利用,以徽州古城為中心,歙縣新建、修繕了徽州歷史博物館、徽州非遺展示館、陶行知紀念館等一批歷史文化館,「許村有喜」沉浸式劇場、徽州府衙老爺咖啡、一盞魚燈館、博物館奇妙夜等新興業態應運而生,有效推動了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千年弦歌不斷,文脈延綿不休。歙縣堅持以文旅融合助推非遺保護、傳承、利用,摸排梳理域內非遺項目45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24項。數量位居全省縣級第一。常態化組織葉村疊羅漢、許村舞大刀、三陽打鞦韆「非遺」民俗展演,春節期間,汪滿田、瞻淇兩大魚燈通過網絡得到廣泛傳播,日均吸引遊客過萬人。
以文化IP賦能產業發展
日前,在美麗中國2023文旅融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歙縣喜獲最美中國文化旅遊名縣的稱號。近年來,歙縣守正創新,順勢而為,在變與不變中實現蝶變新生。
以藝術解讀徽州,以創意點亮未來。2023年1月,歙縣創新推出「徽文化·大地藝術季」系列品牌活動,充分整合文化、旅遊、非遺、民俗等地域特色,通過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方式,對徽文化進行包裝、二創。依託「徽文化·大地藝術季」,古城文創店、仁和樓剪紙館、徽州非遺館、徽州版畫館、歙縣廉政「三示」教育基地、徽州遞鋪等從無到有;「詩畫練江」搖櫓船、曹氏二宅「迷你小劇場」、陽和樓非遺「魚燈館」等粉墨登場……
街頭巷陌,煙火且相伴。每周六晚,走進歙縣徽州府衙廣場非遺夜市,徽墨、歙硯、毛豆腐……近百種「非遺」攤位依次排開,這也是安徽省的首個「非遺夜市」。連同百花夜市、城牆根夜市、青創市集四大夜市,業成古歙夜遊消費的重要場所。受「免減優」「徽文化·大地藝術季」、夜經濟業態打造輻射效應,歙縣文旅市場向好趨勢不斷發展。
旅遊市場熱鬧非凡,文創產業日漸成勢。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藏品」,「歙縣IP」「大魚徽州」等非遺特產手信備受矚目,由歙縣聚鑫工藝品廠選送的硯雕《風華絕代》在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大賽」金獎。
煥新文脈傳承 講好賓虹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歙縣的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與發展動力。」7月19日,紀念黃賓虹誕辰158周年傳承展——黃努衛個人畫展全國巡展歙縣首展活動在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啟動。此間,歙縣縣委書記汪凱宣布畫展啟動並表示,黃賓虹作為中國山水畫的一代宗師,是新安畫派和徽文化表現的傑出代表,這次黃努衛個人畫展在歙縣啟動,為縣委、縣政府推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提供了力量。
作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國禮畫家,黃努衛多年來致力於傳承弘揚黃賓虹文化精神,創作出了大量為人稱道的優秀作品。此次畫展,共集中展出黃努衛近幾年的精品力作200多幅。活動中,黃努衛向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捐贈代表畫作。
被新安山水和徽州文化滋養
在新安大好山水和徽州燦爛文化的滋養下,歙縣藝術人才代不乏人。「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黃賓虹(1865-1955),祖籍歙縣鄭村鎮潭渡村。
山如畫、水如詩、橋如歌,故鄉對黃賓虹是一種怎樣的影響?梳理其人生軌跡:1886年應縣試,補廩貢生,問業於同縣學者汪宗沂;1890年父親經商失敗,全家自金華遷回潭渡,黃賓虹協助父親製造徽墨謀生;1894年父親去世,居喪期間黃賓虹讀書作畫不倦,更關心民族、國家的命運。1900年原擬動身北上,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中止,遂遊黃山、九華山。1905年在歙縣新安中學堂教書,後移居上海。黃賓虹斷斷續續在潭渡村生活了近30年。
這30年也是黃賓虹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他的黃金時代都留給了這片熱土。
從上海書畫社編印的《黃賓虹全集》來看,他一生至少曾兩次創作歙西潭渡村的同題作品:一次是1915年他擔任上海《時報》編輯時創作的《潭渡圖》,另一次是1949年他憑記憶創作的《潭渡村圖》,此時他已步入人生暮年。回顧一生的顛沛流離,黃賓虹在畫上跋詩題記:「豐溪縈帶黃潭上,德澤常蔭載口碑。瞻望東山雲再出,萬方草木雨華滋。」他依然描繪着故鄉青山綠水、霧色迷離的景象……
有資料說黃賓虹一生九上黃山。他生平最後一件作品《黃山湯口》,描述了山巒清秀的黃山風景,山、樹、水、屋,情義真切地表達了他對家鄉的眷念之心……
讓世界級名人與古城交相輝映
賓虹先生曾說「莫辜負新安大好山水」。作為賓虹故里,歙縣更為有黃賓虹這位藝術巨匠而自豪,一直致力於繼承和弘揚黃賓虹藝術精神。1987年,位於潭渡村三門廳的黃賓虹故居經修葺對外開放,黃賓虹親屬捐贈其晚年所作山水立軸一幅、兩封手札及部分生前使用的生活、繪畫工具。由此,歙縣黃賓虹紀念館成立,2009年被國家列為免費對外開放單位,2011年被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賓虹故居則佔地657平方米,故居為明清式建築,磚木結構,保留黃賓虹當年生活的房屋及生活情景。正屋樓房三楹,室名「賓虹草堂、石芝閣、冰上鴻飛館」,無不與故鄉潭渡深切牽連。
當前,歙縣充分發揮黃賓虹名人效應,加大對黃賓虹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利用,講好賓虹故事,打響賓虹故里品牌。
據了解,在打響賓虹故里品牌的工作中,歙縣選擇名人故居開展陳列展覽,利用徽州古城內打箍井街上的省保單位方士載宅,建成黃賓虹紀念館新館,使之成為宣傳教育的重要文化陣地。此外,歙縣還強化宣傳推廣,推送黃賓虹數字化資料、發布文物徵集公告,做到線上、線下齊發力。
爭取文物專項資金、改善賓虹故居風貌現狀、加快項目推進、發布新安畫派和賓虹名人故居主題遊徑;實施故居展陳提升項目,打造紀念館特色夜遊活動……歙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整體思路,圍繞賓虹故里打造,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新模式、新路徑,讓世界級名人與千年徽州古城交相輝映。
「徽文化是距離當代中國最短路程的古代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緻標本。」此前,歙縣縣委書記汪凱主持召開徽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座談會·新安夜話,強調要將「學成派、藝成海、術成流、商成幫」的徽文化特質,在歙縣的城市肌理中逐漸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