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11月25日
基建零售債設有二手市場,且認購方式亦與股票類近。不過,究竟有意認購的市民應否入「頂頭槌飛」、即最多獲配發的100手?今批基建債的保證息率設為3.5厘之際,又應否從低於3.5厘的港府零售債,轉投今批基建債。
首先,在應否認購「頂頭槌飛」方面,與股票首次公開招股(IPO)不同,由於港府已表明,會按「循環派發」機制配發基建債,除非認購未金額、即少於200億元,否則即使入「頂頭槌飛」,未不會獲得全數分配。
所謂「循環派發」機制,是在完成公開認購程序後,發行人先向每名認購者配發一手,餘下的債券發行額再向申請兩手或以上的人派第二手,如此類推;若數量不足,則以抽籤形式配發。因此,投資者只需按自己的財政能力,適量認購,而毋須為獲全數分配,誇大「入飛」的金額,甚至盲目入「頂頭槌飛」。
另一個問題,就是應否從其他零售債轉投今批基建債。雖然今批基建債的息率,低於近年的銀債、綠債或機管局零售債(又稱:三跑債),但仍高於2022年發行的綠債的2.5厘。表面上,若從綠債2022轉投今批零售債,有望增加回報,但由於「一賣一買」的過程中,須付出交易及手續費,加上即使原有債價下跌之時,息率會抽升,因此「一來一回」之下,投資者未必會有「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