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論壇在深舉行

探討中美關係未來走向

版次:A08来源:香港商报    2024年11月25日

百川論壇——「第四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研討會在深舉行。 主辦方供圖

【香港商報訊】記者林麗青報道:11月23日,百川論壇——「第四屆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與評估: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2024研討會在深圳開幕。本次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來自高校、智庫的學者和企業界專家通過對中國與全球大國關係不同視角的討論,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態勢進行全面評估,並探討可能的應對方案。

把脈國際局勢關鍵趨勢變量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共設置「中美關係未來走向」「中美認知對抗」等七個議題。多位與會專家把脈國際局勢關鍵趨勢變量,評估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係面臨的變化與衝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在多極化呼聲高漲的表象下,大國們不僅渴望與美國共分國際權力,更在暗中劃定勢力範圍,鞏固自身影響力。今日之世界,愈發呈現出一種地域性「勢力範圍」的封建領地體系的特徵,國際秩序正悄然步入一種新型「封建化」階段。

鄭永年指出,國家之間的競爭核心在於制度,在於誰比誰開放。因此,「如果特朗普『革命』成功,美國無疑將孕育出一種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新體制,這將對中國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他進一步表示,中國也需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而「單邊開放」策略可為中國的體制機制改革創造一種外在的動力機制。「在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對世界貿易體系的破壞能力的同時,更不要低估中國開放政策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能力」,鄭永年強調,「歷史已經證明,最終贏得競爭的,必然是更加開放的一方」。

「國際社會正處於『過去不去,未來已來』的新舊交替時期,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性抉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主任楊潔勉在題為「中國大國外交和大國關係格局:歷史軌跡回顧和未來方向探尋」的主題演講中指出,發展中大國的「群體性崛起」更具有迎接更加公正的世界體系的重要意義,中國應通過在各個領域、地域和議題上的努力,來塑造真正的世界多極化格局,建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美南海衝突風險上升

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後,南海形勢將會如何變化?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分享了他對南海形勢的判斷: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作為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原本「趨穩向好」的南海趨勢被打斷和逆轉。中美在南海的衝突風險上升,在缺乏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機制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出現「窗口期」,關鍵在於中國能否抓住這個機會。

吳士存稱,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策略和同盟關係雖然可能有「變」,但「不變」的是以南海問題牽制和打壓中國的戰略目標將會持續,「南海將經歷一個由亂及治的階段,『治亂世用重典,平亂象出重拳』當為中國未來的南海戰略」。

中美共同利益仍有合作空間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陳琪認為,面對特朗普可能的對華施壓和對國際秩序的「修正」,中國對美應保持戰略耐心,採取「緩行動,多說少做」的策略,積極拓展與歐盟和東亞國家的夥伴關係,為當下世界秩序的混亂和重組注入信心和穩定性。

陳琪強調,儘管中美存在諸多現實和潛在衝突,但在共同利益領域仍有合作空間。面對中美之間的複雜矛盾需要保持接觸,從而管控分歧、防止誤判。通過鬥爭逐漸積累互信,在無法達成共識的領域則應保持戰略定力;通過更有力的高質量開放和治理改革,主動應對國際環境的衝擊,爭取中國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

如何描述中美兩國針對彼此政策的不對稱性及其影響?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周鑫宇認為,國家之間除了力量關係結構之外,還存在認知關係結構。就中美關係而言,要更多地考慮「雙邊關係是一個建構性過程」,因此心靈政治的重要性就會格外凸顯。

論壇期間還進行了「智庫—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環節。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圍繞出海業務與12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研究院與各企業圍繞企業出海的政策研究、海外考察、會議論壇、出海對接、培訓教育等業務,實現資源互通、利益共享。這是鄭永年教授帶領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開展「智庫產學研合作」戰略的第一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