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民營企業投身鄉村產業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孫東偉 為做好「土特產」文章找到抓手建言獻策

版次:A06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3月08日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孫東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鄉村振興,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新時代新征程上,黨中央把舵定向,各行各業投身鄉村振興洪流。民營企業對鄉村振興懷抱極大熱情,在產業化建設方面具有靈活性強、效率高等特點,應該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支生力軍。

一、「土特產」亟待產業化升級

「土特產」開發是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但目前鄉村「土特產」開發仍面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為:

1.農業產業化建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

縣鄉地區鄉村特色資源豐富,但能夠引領資源開發、發揮「鏈主」作用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覆蓋率不足。縣鄉農業經營主體以家庭農場、小微合作社為主,普遍缺乏規模化生產能力與市場化運營能力。現有地方性龍頭企業普遍自身實力弱,缺少產業帶動能力,應對風險的能力不強。幫扶項目經營主體在科技創新和經營管理方面整體水平較低,消費幫扶通過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定向採購,「以買代幫」,難以實現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構建。

2.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加工環節薄弱,產業鏈條短。

鄉村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農業價值鏈需要提升,做到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連前端。從種植向加工、物流、營銷延伸。當前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依舊不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68%,遠低於發達國家90%的水平。農旅融合、康養農業等業態雖然逐漸興起,但仍未形成良性業態。

3.產銷脫節,造成農業資源浪費。

農村銷售渠道單一,難以對接大市場。目前,中國經濟作物普遍的產銷模式是:「農民生產-中間商收購-企業加工-終端銷售」,不僅削弱了農民的議價能力,還使其難以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和市場變化,導致特色資源無法高效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產業幫扶項目多由政府主導,偏重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投入,缺乏對市場銷售渠道的構建,導致產品難以進入全國乃至國際大市場,造成資金和資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費。

4.品牌效應弱,特色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

目前,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僅佔市場份額的15%,普遍存在「有品類無品牌」現象。如五常大米年產量僅65萬噸,但市場流通量超1000萬噸,假冒產品氾濫導致品牌價值嚴重稀釋。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尤為突出,茶產業中龍井、普洱等名茶終端售價的60%被渠道商佔有,農戶收益佔比不足20%。品牌效應薄弱導致農產品長期陷於低價競爭,制約農民增收和產業升級。

二、民營企業投身

鄉村產業振興空間廣闊

引入大型企業、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一條捷徑。大型企業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化思維快速進入鄉村,一方面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市場化的營銷模式進入鄉村;另一方面,解決農產品深加工問題,業已形成的銷售網絡和渠道,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和副產品的銷售問題。

以魯花集團的實踐為例:2024年,魯花積極賦能萊陽的特色農產品「萊陽梨」資源,以萊陽梨為原料,牽頭研發並推出「梨香白」品牌蒸餾酒,延伸了萊陽梨產業鏈,解決了萊陽梨銷售難問題,實現產業升級,助力當地梨農增收致富。

民營企業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工作具有獨特優勢:市場敏銳度高,資源配置靈活;技術創新能力強,技術成果轉化速度快;資本運作效率高,能快速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注重經濟效率,產業鏈整合能力強;民營企業多,分布在各行業,帶動就業優勢明顯。

也要看到,民營企業投身鄉村產業振興意願十分強烈,但目前也存在着進鄉村難的困境,具體表現在:

1)政策壁壘:民營企業進入鄉村的政策壁壘,用地審批難、項目准入標準模糊,部分地區存在「重國企、輕民企」傾向;

2)融資困境:農業項目投資周期長、風險高,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普遍高於國企2~3個百分點;

3)設施短板:鄉村冷鏈物流覆蓋率不足,倉儲設施不足,制約產品流通;

4)激勵不足:民營企業進入鄉村積極性缺乏,缺乏國家層面的精神激勵體系。

三、制定相關政策措施

引導民營企業投身鄉村產業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三個字琢磨透。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民營企業進入鄉村產業,就一定能有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布局:

1.啟動「一企興一業」行動,繪製產業地圖。

從國家層面,深化「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活動,組織開展工作,制定「一企興一業」相關政策、措施,完善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本地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涉農各級政府部門繪製產業地圖,明確優勢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明確招商方向,配套優惠招商政策,吸引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工作。

2.形成政策「組合拳」,優化鄉村資源配置,解決民營企業「進村難」的問題。

出台相應的激勵政策,統籌推動財政、金融和產業部門合力攻堅,為民營企業在農村實施產業項目做好配套支持,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政策落實監督約束機制,加大政策協同落實力度,提升政策服務水平,讓更多參與企業能夠留得下、站得住、走得遠。創新土地與人才政策,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龍頭企業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獲取土地,優先保障農產品加工和倉儲用地需求。

3.開展多種金融服務,加大民營企業在鄉村發展的稅收優惠力度。

探索設立「鄉村振興龍頭企業專項基金」或類似發展基金,加大對創新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對龍頭企業給予「固定資產投資補貼+稅收返還+用地指標傾斜」激勵;建立「政府擔保+保險托底」機制,對龍頭企業自然災害損失補償比例提高;開發「產業鏈信用貸」等金融服務,基於龍頭企業信用為上下游主體提供無抵押貸款。

4.設立國家級獎項,激勵推進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

設立「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民營企業獎」,由國務院批准,農業農村部頒發,定位為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最高榮譽勳章」,形成「政策扶持+榮譽認可」的雙輪驅動模式。允許獲獎企業在產品包裝使用「鄉村振興國獎標識」三年;中央級媒體開設「振興先鋒」專欄;配套鄉村振興專項信用貸款額度等。各級事業單位將鄉村振興的民營企業產品納入政府採購和企事業單位採購目錄,在同質同價前提下優先採購,實現政府、企業雙贏。

文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孫東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