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代表團向中外媒體開放 省委書記熱情邀約
版次:A07来源:香港商报 2025年03月08日
代表們結合各自工作實際進行審議發言。
3月6日下午十五時,北京國二招賓館主樓的會場座無虛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在這裏舉行全團審議並向境內外媒體開放。來自本報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東森電視、日本共同社等73家中外媒體的105名記者早早趕來,架起攝影機、擺好話筒、打開計算機,聚焦八閩蝶變,傾聽「福建好聲音」。
會議開始後,代表們首先結合各自工作實際進行了審議發言,並在審議結束後接受記者集體採訪。省委書記周祖翼、省長趙龍與其他代表一道,就福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的探索實踐與創新舉措等話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回答了記者提問。田琴 士達
把脈定向指路引航 奮力譜寫時代新篇
「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我們創造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這是福建發展最為重大而獨特的優勢。」周祖翼在回答提問時表示,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福建考察,為福建發展把脈定向、指路引航,提出福建要扭住目標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周祖翼指出,新福建建設十年來,全省上下團結拚搏、砥礪前行,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新時代改革發展中奮力書寫蝶變華章,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周祖翼說,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福建將敢為人先、愛拚會贏,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更大的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更深的層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更大的格局繼續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以更實的舉措探索推進共同富裕有效路徑,以更寬的視野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以更強的決心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更高台階,奮力譜寫新福建建設實踐續篇、時代新篇,用發展實效進一步凸顯福建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擔當和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福建應有貢獻。
政府治理智慧高效
群眾生活便利美好
「福建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實踐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極具前瞻性地作出建設數字福建的重大決策,我們有信心把習近平總書記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傳承弘揚好,做好數字中國建設綜合試點工作,加快打造數字福建升級版。」面對如何加快推進數字化賦能經濟發展的提問,趙龍在回答時指出,當前,數字技術方興未艾,數字化浪潮正席捲全球,這是歷史大勢,唯有先知先覺、搶佔先機,才能贏得主動。
趙龍強調,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是數字福建建設的未來方向。福建將加速用「數」賦「智」,讓數字賦能千行百業,讓智能融入各個領域,讓智慧成果貢獻更多的驚喜。
這項工作具體做什麼?趙龍介紹,關鍵就是圍繞「數字化」「全面」「賦能」這三個詞,加快數據採集匯聚處理和網絡互聯互通,系統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數字化進程,拓展更多應用場景,讓政府治理更智慧更高效,讓產業發展更高端更智能,讓群眾生活更便利更美好。
趙龍表示,下一步,將着力打通數字底座,堅持超前布局、綜合施策,加快建設全省一體化算力網,升級省一體化算力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更好服務人工智能+千行百業。着力建設數字政府,完善政務服務矩陣,推動「一網公開、一網辦事、一網監管、一網交易」,打造「數字一棟樓」服務體系。着力賦能「千行百業」,推動數字技術加速融合滲透到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五臟六腑」,突出產業數字化,加快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打造智慧農業、數字文旅、數字商貿、數字金融等;突出基礎設施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建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數字鄉村等;突出聚焦群眾關切,發展智慧教育、數字醫療、數字養老等,讓數字惠及民生、溫暖民心。
「感謝各位記者朋友,也歡迎大家多到福建實地採訪!」活動的最後,周祖翼提議全體代表以熱烈掌聲對新聞媒體關注福建、報道福建表示感謝,並向大家發出熱情誠摯的邀請。
王進足代表:賡續共同血脈 守護共同家園
「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福建與台灣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是大陸與台灣聯繫最為密切的省份,具有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天然優勢和特殊作用。」針對關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提問,全國人大代表、漳州市委書記王進足介紹道,近年來,漳州積極搶抓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以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為抓手,充分發揮漳台「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文同緣、神同源、祖同宗」獨特優勢,突出「三個共同」,持續增進兩岸文化共情、情感共鳴。
賡續共同血脈,促進心靈契合。王進足表示,目前漳州保存有1000多冊的台胞祖譜,並將加強對開漳聖王將士後裔遷台源流的梳理研究,加大「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展演力度,推動搭建「閩台族譜宗親交流數字傳播平台」,以歷史為脈絡、以宗親為紐帶,方便更多台胞來漳尋根謁祖、探親訪友。
傳承共同信俗,擴大民間交流。王進足指出,台灣現有的寺廟中,源於漳州的神祇廟就有5000座以上,台灣四大民間信仰中,關帝、保生大帝、開漳聖王三尊神祇的祖廟都在漳州。漳州擁有5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保生大帝文化節、開漳聖王文化節等三大節慶活動已成為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盛事。我們將在辦好三大品牌節慶活動的基礎上,積極培育三平祖師文化旅遊節、兩岸城隍文化節等更多民間信俗活動品牌,方便更多台胞來漳進香朝拜、觀光旅遊。
守護共同記憶,助推文化傳承。王進足還表示,漳州共有涉台文物306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個,涉台文物數量居全省首位。未來將持續加強涉台文物保護,打造「漳州涉台文物」系列微視頻、《漳台一家》微廣播劇等,講好漳台融合發展故事。同時,用好用活漳州古城等非遺展示展覽場所,辦好「閩南文化周」「閩南文化圩日」等活動,歡迎有更多台胞共同參與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推動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胡盛代表:老區蘇區振興 發展動能強勁
龍岩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核心區。針對媒體關注的老區蘇區全面振興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龍岩市委副書記、市長胡盛表示,近年來,國家層面先後出台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對口支援、對口合作等「1+N+X」政策體系,並建立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給予老區實實在在、極具「含金量」的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為老區振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如今的龍岩,高質量發展支撐更有力、動能更強勁。全年地區生產總值3418.7億元,綜合經濟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培育形成有色金屬、機械裝備等千億級產業,擁有世界500強紫金礦業等龍頭企業,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如今的龍岩,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生態更惠民。森林覆蓋率79.2%,居全國前茅;主要流域Ⅰ-Ⅱ類優質水比例86.8%,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9.5%,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成為全球生態修復典型,龍岩地質公園獲批世界地質公園。
如今的龍岩,改革步伐越走越堅實,開放路子越趟越寬廣。水土流失治理、林改、基層醫改、普惠金融等一系列改革成果走在全國前列。廣州與龍岩對口合作在國家評估中獲評優秀等次。漳平台創園連續八年在全國考評中獲得第一。
如今的龍岩,民生事業不斷進步,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人均GDP、居民收入均居全國革命老區20個重點城市第二位。教育、醫療等各項社會事業邁上新台階,入選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生育友好城市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
黃建波代表:深化文旅融合 培育支柱產業
關於文旅融合發展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黃建波在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近年來,福建不斷深化文旅融合,把文旅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2024年,福建接待遊客達6.48億人次,實現旅遊總花費突破83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其中,作為國際旅遊島的平潭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推出了「考古遊」「賽事遊」「演出遊」「影視遊」等業態。
遊客朋友們來到平潭,可以跟着文物去探秘歷史。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去年入選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遊客可以通過陶器、石器等文物,深度探索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或者到水下考古展示館,了解「碗礁Ⅰ號」沉船等海壇海峽水下文化遺存,沉浸式感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厚重歷史。可以跟着賽事去追風,平潭每年舉辦很多體育賽事,遊客也可以在平潭的專業賽道上開着賽車體驗「飛馳人生」,或者在海上借風衝浪,體驗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可以跟着電影去打卡,平潭的海島人文風情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影視、綜藝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很多遊客跟着熱映的電影、熱播的綜藝,來打卡平潭的美景。
黃建波介紹道,接下來平潭還將繼續大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激發文旅產業發展新活力。
讓特色文化出彩「破圈」。加快推進殼丘頭文化遺址公園、海壇海峽水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同時,用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獨特文化IP,創新傳承藤牌操、詞明戲、貝雕等非遺技藝,推出更多出圈又出彩的精品文旅項目。
讓場景業態升級「煥新」。持續發展極限運動、水上休閒、低空飛行等業態,集中打造賽車嘉年華、風箏衝浪節、沙灘運動會、帆船運動周、棒壘運動季五大主題賽事,以及IM兩岸影展、藍眼淚音樂節等,讓精彩的賽事和演藝活動接連不斷。
讓旅遊體驗自在舒心。圍繞遊客需求,加快升級餐飲、酒店、娛樂、購物等消費配套,從米其林餐廳到街邊充滿煙火氣的小吃,讓大家能吃到各地各類美食;豐富台灣免稅商品市場、免稅店、大型商業綜合體等購物場所,讓遊客能方便便宜地買到台灣地區乃至全球的商品。
側記:由衷點讚開放自信的八閩大地
從1995年的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團首次開放團組到如今,正好整整30年。期間,除受疫情影響暫停外,全國人大每年均會常態舉行開放日活動,為境內外媒體提供深入了解兩會的窗口,也成為新聞媒體與人大代表近距離交流、挖掘新聞素材的絕佳機會。這是開放日的獨特魅力,也是開放日為何廣受媒體關注的原因。
今年的福建代表團開放日上,11位代表的審議發言簡短有力,隨後把整場活動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留給了媒體提問環節。境內外記者頻頻舉手,8個熱點焦點問題接連拋出,問者直奔主題,答者開誠布公,切實做到「公開審議、平等對話、務實回應」。八閩大地的開放自信,讓與會記者由衷點讚。
在包括筆者在內的一眾與會記者看來,今年的福建代表團開放日,既是中國兩會開放透明、民主實踐的最直接例證,也切實展露了福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