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何子文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僅1.5%,遠低於市場預期,政府並將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由早前估算的3.5%至5.5%,修訂至4%至5%,反映香港疫後經濟反彈不如預期。在外圍經濟環境持續不明朗,地緣政治升險不斷升溫,內需市道乏力之下,香港未來經濟形勢仍不理想。近日政府提出「夜經濟」等振興市道的想法,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發展「夜經濟」刺激消費,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當然值得支持,但更重要是為香港經濟拆牆鬆綁,注入活水和動能,其中包括盡快撤除人為遏抑樓市的「辣招」。
特區政府早前優化現行「補充勞工計劃」,讓原本不可輸入外勞的26個職位,放寬為可以輸入外勞兩年。勞工處昨宣布,計劃易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連同五項具體的優化措施,將於下周一推行並正式接受申請。盡快紓緩各行各業日趨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從而加速香港經濟復蘇和長遠發展,已是社會共識。希望政府在保障好本地勞工權益與機會的前提下,持續優化輸入勞工的安排,更好回應業界需求,為經濟正常運行和各項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力條件。
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近期有報道指,黑中介詐騙集團利用早前特區政府推出的「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拿到市民的簽名和身份信息之後,盜用其身份去向政府貸款5000萬,最後東窗事發搞得當事人官司纏身。在痛斥詐騙集團的同時,我們不妨思考,背後的原因是香港慣用簽名作為認定個人身份的手段,給詐騙分子鑽空子的空間。現在已經是科技化時代,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技術手段也應該與時俱進,才能避免香港成為騙子的天堂。